文化百科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视频 > 文化百科

直谏事楚,后世有名---伍举

作者: 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      来源:本站      点击:1596      时间:2016-10-12

伍举,春秋时楚国人(今属湖北省监利县人),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的祖父。伍举先后侍奉过楚庄王和楚灵王,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在楚国有很高的声望。《史记》有载,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关于伍举的史料记载有限,其生卒年也无可查证,但从《史记》、《左传》和《国语》的零星记载中知道,他曾三次向楚王直言劝谏。

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是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王,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庄王在继位之初,楚国是内忧外患,形势严峻。一是在楚晋争霸中,楚国处于劣势。过去依附于楚国的陈、郑、宋三国转而臣服于晋国。楚庄王二年(公元前612年),晋国又出兵攻打一直依附于楚国的蔡国,迫使蔡国与其订立城下之盟。而且晋国还出面调停周王室纠纷,平息了叛乱,巩固了周天子的地位,在各诸侯中自然是威势大振。二是楚国国内出现了权力纷争。楚庄王元年,留守郢都的公子燮和公子斗克趁都城兵力空虚,乘机发动叛乱,后又企图挟持庄王外逃,阴谋虽未得逞,却使楚国局势动荡不安。三是楚国当时正发生了大饥荒,周边民族纷纷起来反叛,严重地威胁着楚国的安全。

而此时的庄王还不到二十岁,少不更事,自己终日沉湎酒色,不思进取。朝中的很多事情都交由大臣来处理。《史记·楚世家》上说他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他为了阻止群臣进谏还颁布命令说:有敢谏者,死无赦!。楚国朝政日益废弛,田地荒芜,饥民遍野,国势危急。朝中一些正直大臣都心急如焚,但是却没人敢进宫劝谏。此时,伍举担任楚国的右司马,实在忍无可忍,不顾禁令,进宫劝谏。伍举进宫,看到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并没有正面直谏,而是借机给庄王讲了个谜语:“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来不飞不呜,这是什么鸟呢?聪明的楚庄王当然知道伍举是在影射自己,意在批评自己继位三年,却无所事事。伍举的委婉劝谏让庄王有所触动,庄王于是当面发下誓言,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后,庄王果然有所改正,但没几个月,庄王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淫佚放纵。此时,另一位大臣苏从也入宫劝谏。楚庄王生气地说:你没有听到我的命令吗?苏从坚定地回答说:能舍身而使您贤明,这是我的夙愿。楚庄王听后,彻底醒悟,于是任用伍举、苏从管理政务,全国上下十分拥护,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楚国终于打败晋国,问鼎中原,楚庄王也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

始得诸侯,其慎礼矣

楚灵王时期,伍举身为灵王的重臣,负责主持楚国的外交事务。当时,正值楚、晋两国平分霸权的时候,而且楚国稍占上风。因为两国连年对抗,加上各自国内矛盾骤增,其它诸侯国夹在中间,苦不堪言。双方都感到厌倦,有意结束对抗。楚康王十四年(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宋等14国在宋国的蒙门外会盟,史称宋蒙门之盟。吴国因为和楚国是世仇,没有参加会盟。此次会盟达成的协议是:诸侯分为两个陈营,鲁、卫、郑从属于晋国,陈、蔡、许等从属于楚国,其它小国分属晋楚两大国。晋、楚两国互派使臣,遵守友好盟约。按规定,晋国的仆从国要向楚国朝贡,楚国的仆从国也要向晋国朝贡。在与会的十四个国家,齐国作为晋国的盟国,不向楚国朝贡;秦国作为楚国的盟国,也不向晋朝贡。楚国虽然与晋国争雄平分秋色,但国内没有大族擅权的矛盾,楚康王时期又大力进行了改革,而同为东方的吴国在实力上又远不及楚国。所以,宋蒙门之会之后,楚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当时各路诸侯中的第一强国,其气势完全压倒了晋国。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楚灵王继位后,雄心勃勃,立志复兴霸业。

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灵国想在申地(今河南南阳市北)与诸侯会盟,共商伐吴之事,于是派伍举出使晋国寻求支持。伍举到晋国后,向晋平公转达了灵王的请求说:在我前来时,楚王对我说:‘过去蒙您的恩惠,在蒙门结盟,按约定:晋、楚两国的仆从国,要交互朝见。’由于近年来楚国国势多艰,楚王愿意和您连结欢心。您如果没有四方边境的忧患,那么就希望借您的威望来向其它诸侯发出邀请。

楚国让晋国出面支持楚国会盟诸侯,实际上是想重新确立它在各诸侯中的霸主地位。如果晋国同意出面,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了楚国的盟主地位;如果不同意,就等于破坏了蒙门之盟的约定,损害了双方的关系,弄不好又要开战。晋平公很为难,思虑再三。这时,晋国一大臣向晋平公劝谏说:楚灵王肆意作恶,上天或者是想让他满足愿望,以增加他的劣迹,然后降下惩罚,或者让他得以善终。如果他走向荒淫暴虐,楚国人民就会抛弃他,不需要我们去与他争夺。所以,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而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晋平公很无奈,就答应了伍举的请求。

这年的夏天,楚国主持的申地会盟。其中,晋国借口有“社稷之事”,没去参加会见。曹国、邾国、鲁国、卫国则以各种理由推辞没有参加。灵王很不高兴,尤其对于晋国没有参加,更是恼怒不已。伍举认为,这是楚国笼络各诸侯,称霸中原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便建议灵王要注意会盟礼仪,对参加会盟的诸侯国应以礼相待。他用夏启、商汤会盟诸侯的例子告诫灵王说:诸侯不归服于别的,只归服于礼。现在大王开始得到诸侯,对礼仪要谨慎啊。霸业的成功与否,都在这次会见了。夏启有钧台的宴享,商汤有景亳的命令,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成王有岐阳的田猎,康王有鄷宫的朝觐,穆王有涂山的会见,齐桓公有召陵的会师,晋文公有践土的会盟。您打算采用哪一种?宋国的执政大夫左师、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在这里,他们是诸侯大夫中的能干人物,大王可以向他们咨询。灵王于是派人向左师和子产询问会盟礼仪。左师和子产便给灵王详细讲解相关的礼仪,左师讲到公侯会合诸侯的六项礼仪,子产则讲解伯爵、子爵、男爵会见公爵的六项礼仪。灵王却没有听进去,认为左师只是善于保持前代的礼仪,子产只是善于辅佐小国。

到会盟举行的那天,楚灵王让伍举侍从在身后,以便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是直到会盟结束,伍举也没有出面纠正灵王的任何错误。灵王就找来伍举询问,伍举不满地回答说:您在会盟中的六项礼仪,我都没有见到,又怎么来纠正呢?而且伍举用夏桀、商纣因不重视礼,而遭到诸侯的背叛的事情,再次提醒灵王:“六王、二公的事情,都是以此向诸侯显示礼仪,诸侯也因此而听命。夏桀举行仍地的会盟,不久,有缗国就背叛了他。商纣举行黎山的会盟,不久东夷背叛了他,周幽王举行太室山的会盟,不久戎狄背叛了他。之所以如此,这都是他们向诸侯显示骄纵所造成的,诸侯也因此而违命。现在您表现的过于骄纵,恐怕霸业不会成功吧。”

然而,灵王并没有把伍举的话放在心里,而且在诸侯面前处处显露出骄纵的习气。宋国的太子佐参加盟会,因故晚到,楚灵王在武城打猎,也不接见他。伍举劝谏灵王应该以礼辞谢,灵王才勉强派人以君王在武城有祭祀宗庙的事情为由向致歉。徐国的国君,因是吴国女子生的,楚灵王就认为他有二心,所以在申地把他逮捕了,灵王的行为引起了诸侯国的不满,最终为他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若谓台美,楚其殆矣

申地会盟之后,楚灵王带领诸侯攻打吴国,攻克了朱方(今江苏镇江北),俘虏了庆封。庆封原是齐国大夫,曾与人合谋,弑杀齐庄公,后逃往吴国避难。楚灵王就以其弑君之罪灭了庆封族人,还打算将庆封在诸侯军队中巡行示众,以炫耀功绩。当年,灵王自己也有一段不光彩的事,他是靠杀死自己的侄儿才继承王位的。楚灵王名围,是楚共王的儿子,楚康王的弟弟。康王去世后,其子熊员继位,就是楚郏敖,其弟公子围任令尹。郏敖四年(公元前541年),在位仅4年的楚郏敖因病卧床,公子围就借机杀害楚郏敖,自立为楚国国君,即为楚灵王。伍举担心庆封到时会将这件丑事说出来,有损灵王形象。伍举便向灵王劝谏说:臣听说,没有缺点的人才可以诛杀别人。庆封就因为违逆君命,才被俘在这里,他肯屈从,一声不吭地被杀戮吗?如果丑事在诸侯中宣扬,为什么要那么做呢?灵王仍然不听,让庆封背上大斧头,在诸侯军队中巡行示众,并当众宣布:大家不要效法齐国大夫庆封,他弑杀自己的国君,欺凌他的幼君,劫持大夫们和他结盟。庆封便反唇相讥说:大家不要学楚共王的庶子围,他杀死他的国君——自己哥哥的儿子麇而自立为王,来和诸侯会盟!灵王自然是自取其辱,恼羞成怒,传令赶快让人把庆封杀了。

回国过程中,灵王又带领诸侯灭掉赖国。赖国的国君两手反绑,嘴里叼着玉璧,赖国的士大夫们则袒背,抬着棺材跟从,到了楚国中军大营请罪。楚灵王不知所措,向伍举询问该如何处理,伍举劝灵王应该善待小国,树立大国之君的风范。伍举还以以当年楚成王善待请罪的许僖公为例,劝谏灵王说:当年楚成王攻克许国,许僖公就像这样来请罪。成王亲手解除他的捆绑,接受了他的玉璧,烧掉了他的棺材。楚灵王本就好大喜功,就按照伍举的建议,把赖国迁移到鄢地。后来楚国又借机灭掉了陈国,又不顾诸侯调解攻灭蔡国,诱杀蔡灵侯,甚至把蔡国的世子杀了祭神。楚灵王对外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对内则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据《史记·楚世家》载:“楚灵王七年(公元前534),建成章华台。”章华台高大雄伟的,“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3],“举国留之,数年乃成”。台周围还修建有大量亭台楼榭,极尽精美。高台建好后,他还派使臣去召集各国诸侯,前来庆贺,并且住在里面,日夜享乐。一次,伍举陪同楚灵王登上章华台时,灵王洋洋自得地夸耀章华台的美,伍举就借机劝谏灵王。他的谏言非常精彩,从对美的理解谈到对国家的治理。

章华寺,位于湖北沙市,建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现为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相传章华寺就是在古章华台的遗址上修建的。

“现在您建造了这高台,国家和百姓疲惫不堪,钱财用尽,年成不好,百官烦忙,举国上下都来建造它,花费数年才建成。希望有诸侯前来庆贺,和他们一起首次登上高台,可是诸侯们都拒绝前来。后来派太宰启疆去请鲁侯,并用蜀地之战威胁他,他才勉强前来。又让俊美娴雅的少年辅佐宴会事务,长髯美须士人导引朝见,我不知道这有什么美。

“所谓美,是指上下、内外、大小、远近都没有妨害,所以才叫美。如果用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财用则匮乏,这是收括民利使自己富有却让百姓贫困,有什么美呢?做国君的人,要与百姓共处,百姓贫瘦,国君怎么能肥呢?况且私欲太多,德义就会很少;德义不能施行,就会使近处的人忧愁叛离,远方的人抗拒违命。天子的尊贵,正是因为他把公、侯当作官长,让伯、子、男统率军队。他享有美名,正是因为他把美德布施给远近的人,使大小国家都得到安定。如果聚敛民财来满足自己私欲,使百姓贫耗失去安乐,从而产生叛离之心,那作恶就大了,眼睛看上去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先王建造台榭,榭不过是用来讲习军事,台不过是用来观望气象吉凶。所以,榭只要能在上面检阅士卒就可以了,台只要有能登临观望气象吉凶的高度就行了。它不侵占农田,不使财用匮乏,不烦扰正常的政务,不妨碍农时。在贫瘠之地上建造它;用剩余的城防木料建造它;让官吏在闲暇的时候前去管理;在农闲的时候建成它。所以《诗经》上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建造台榭,是为了要让百姓得到利益,没听说是为了让百姓匮乏。如果您认为这高台很美,事情做得正确,那么楚国可就危险了!

伍举的谏言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楚灵王不再也不好意思到章华台去玩乐了。灵王即除工去饰,不游于台。由是伍氏三世为楚忠臣。[4]伍举则因为自己敢于直言劝谏,不仅得到楚王的宠幸,更是得到楚国百姓的认可,使其后代子孙有显于楚国。

然而,连年对外征讨和大兴土木不仅失去了诸侯国的支持,而且耗费了楚国多年的积蓄,劳民伤财,百姓们苦不堪言,渐渐对灵王失去了信心。楚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29年),灵王弟弟蔡公弃疾(就是后来的楚平王),趁灵王讨伐徐国的时候,杀死了灵王的太子而自立为王。楚军人心溃散,纷纷离开灵王而回到国都。灵王听闻后,万般悔恨,身边的人劝他先暂时躲避,再寻求其它诸侯帮助。灵王知道自己平时多行不义,触犯众怒,所有人都背叛了自己,不可能有人来帮助他,知道是大势已去,感慨说:“大福不再,只取辱耳。”。身边的随从也纷纷离开灵王。灵王于是独自在在山中徘徊,三天都没有吃东西,村民们也不敢收留,最终在绝望之中自缢身亡。当年,在楚国申地会盟时,郑国执政子产见灵王骄纵,又不听伍举劝告,就感叹说:“吾不患楚矣,汰而愎谏,不过十年。”结果不幸被子产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