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摘登当前位置:首页 > 学人智库 > 要闻摘登

长江文化研究40年历史回顾(上):《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一)》的荣耀篇章和大师风采

作者: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      来源:本站      点击:184      时间:2024-09-20

四十年砥砺前行,铸就长江文化研究前沿阵地;

四十年精益求精,打造长江文化大系皇皇巨著;

四十年前赴后继,赓续长江文脉绵延新生……

 

前言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长江奔腾不息,滋养、见证、护佑着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而形成的长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长江文化底蕴深厚,开放包容、通达创新,在工业、经贸、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都展现了领时代之先的特点,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长江文化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将成为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40年来,长江文化研究工作走过了一条曲折攀升、坚定向前的道路。40年来,长江文化研究逐渐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长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挖掘厚积薄发、喷薄而出,无数专家、学者为研究长江文化研究工作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积淀了丰厚的研究成果。长江文化事关中华文化传承、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福祉、民族繁荣,已成为社会共识。

纪录片《话说长江》激发了人们对长江的情感认同

        长江文化作为一个特定学术概念和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湖南彭头山、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遗存等展示了早期农业的发展,推动了长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在文学领域,《漩涡流》被湖北省作为献礼之作,轰动文坛;纪录片《话说长江》一经推出,风靡南北。其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达,是一种情感政治的体现,培育了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情感性共识。长江奔流不息、多姿多彩、大气磅礴的特质振奋人心,令人印象深刻,无形中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加深了对长江的情感认同。20世纪80年代长江文化的代表性现象包括重要的考古发现、稻作文明的发展、学术研究的兴起、文学与艺术作品的创作以及媒介传播的影响。这些现象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90年代以来,石家河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重要性,长江文化具有的强烈多元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凸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展示了从吴越文化的双峰并峙到统一的江南文化区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受到大运河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推动,还反映了长江流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演进。在学术界,《东南文化》开辟《长江文化研究》专栏,连续发表多篇研究长江文化的高质量论文;各类有关长江文化的学术研究会相继举办,长江文化研究逐渐兴盛。李学勤、徐吉军出版的《长江文化史》填补了探索长江流域文化史的空白。时任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宣传部长的刘锋提出编纂《中华长江文化大系》图书的建议,并被立项为20世纪末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长江文化研究呈现出综合性、实证性、现实性的特点,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重大的文化和学术意义。

《大系(三)》部分样书

        进入21世纪,受经济、文化全球化影响的冲击,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重塑需要适应时代之变,以应对全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在世界格局深度转型、信息技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学界对于长江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其内涵和外延愈加丰富,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如合计192卷、近十万张图、1亿字的鸿篇巨制《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一、二、三)》相继问世(《大系(三)》文稿已经整理完毕,待出版),这标志着长江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提升长江文化的影响力,推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促进流域经济的新跨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长江文化研究呈现出多元丰富、开放跨界的特点。在国家支持、学界推进的双重助力下,长江文化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维护民族团队、激发民众奋进、延续民族梦想的稳固支撑和内在动因。

 

一、大师风采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的史前文明和古代文化遗址逐渐进入研究视野,有识之士开始呼吁重视长江文明的历史文化地位。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对长江文化有着精深造诣和深厚感情,时任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航集团)宣传部长的刘锋内心激荡,决心推动长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

        刘锋与著名学者季羡林、李学勤、任继愈、程裕祯等国学大师接触,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参与。这些学界泰斗对于挖掘和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价值表示了高度认同,并鼓励刘锋将这一宏伟计划付诸实践。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刘锋联合了两百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八百多位专家教授,开始了策划《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一)》的编纂工作。

拜访季羡林大师

拜访李学勤所长

程裕祯院长现场活动图

 

二、行业交流

        《大系(一)》编委会成立之初,刘锋积极组建团队,亲自带队进行沿江考察,搜集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他们深入民间,采访记录老一辈人对长江文化的记忆,这些生动的口述历史成为了研究的宝贵素材。此外,编委会积极与作协、电视台等文化单位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大系(一)》的内容和框架,确保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并通过讲学、笔会等文化交流方式,广泛联系海内外知名学者及专家参与编写工作。

与作协进行文化交流

与电视台交流

文化研讨会及讲学

书画家笔会活动

其他慰问交流活动

三、国家关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忘我投入,必被看见。在《大系(一)》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出版项目得到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宝贵的支持,获批“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1996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接受了《大系(一)》主编李宗琦赠送的船模礼品;1997年,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也欣然为《大系(一)》题写书名。1998年,刘锋到中南海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大系(一)》的编撰工作,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资源,推进了编撰工作的顺利进行。

刘锋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大系(一)》的编撰情况

四、出版及对外交流

        从框架酝酿到初步成型,从拜访多位大师到商定编撰人员,从颁发顾问证书到一次次审稿会议……经过近二十载春秋的不懈努力,克服了重重苦难,2006年6月,共计8编64卷约3000万字的百科全书式的《大系(一)》终于面世。这部作品集汇聚了数百位专家学者的心血,涵盖了长江流域的历史、民族、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为世人展现了一个立体、多彩的长江文化画卷。

        该书系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各方关注,享誉海外,刘锋积极推进该书系的海外译介事宜,力争将长江文化传播得更远。

        《大系(一)》的出版是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提升了长江文化的研究水平,也激发了公众对长江文化的新认识和新兴趣。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刘锋和他的团队,正是这股力量的引领者和见证者。

        《大系(一)》的成功出版,不仅凸显了长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也体现了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精神。它的荣耀篇章激励着更多的学者投入到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度研究中,持续发掘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坚定文化自信 赓续长江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