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司马睿南渡长江,在建康建立东晋,中原士族也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唐代刘知几《史通·邑里》中说:“自雒(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衣冠南渡的士人和僧侣,将魏晋的玄学传统和士大夫佛教带往南方,形成南方特色的崇尚义理的般若佛教思想和发达的居士佛教形态,同时也将北方相对成熟的佛教译经系统带往南方。
一、玄学与般若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宇宙最终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本体论的问题。“玄”指无形无名的“道”,由于魏晋玄学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经典,注重形而上的“有无之辨”,故从南朝开始,这一种哲学思潮被称为“玄学”。
到了东晋时期,南渡的士族基本上将西晋的思想文化继续保持下来了。正值北方佛学中的般若思想也被南渡僧侣带到南方,与玄学思路相近,南渡的僧侣也需要获得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来立足,也有意的选择玄学解说佛法,出现了佛玄合流。这时候佛教般若学出现的“六家七宗”学说,都是北方南渡僧侣的开创的,也都以玄学语言解释佛经,并且讨论本末有无的玄学,也影响了般若佛学的主题,有无问题也被深入讨论,语言风格也崇尚玄学清谈。
关于佛教僧侣为迎合士人口味而立论,“六家七宗”中的“心无宗”代表人物支愍度的故事可为一证。据说支愍度在过江之始,就和人商议说,如果用原有的理论观点到江东去,恐怕会不受欢迎,不能投靠士人阶层得到供养:“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支愍度才创立了“心无义”的新理论。
所谓六家七宗,就是东晋时期出现的佛教般若学派别,因为用老庄玄学来解释般若思想,出现了很多分岐,形成了很多派别,统称为六家七宗。通常认为,六家七宗包括有如下几个支派:
(一)本无宗,包括道安、僧睿、慧远等之说。
(二)即色宗,关内之“即色义”与支道林之即色游玄论。
(三)识含宗,为于法兰之弟子于法开之说。
(四)幻化宗,为竺法汰之弟子道壹之主张。
(五)心无宗,包括竺法温、道恒、支愍度等之说。
(六)缘会宗,有于道邃之缘会二谛论。
(七)本无异宗,为本无宗之支派,有竺法琛、竺法汰之说。
在这七宗之中,本无异宗是本无宗之支派,所以称六家。一般又以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三家为当时般若学说的主流观念。
这些玄学化的佛教学说,也确实得到了东晋士族的欢迎。东晋的士族大家大都支持佛教。例如著名的王谢两家中,就有很多佛教信徒,象王导、王敦、王导之子王洽、王珣、王珉,其孙王谧,以及谢安、谢石等人,都与僧人结交往来,向他们求教,也根据自己理解讨论佛理。很多士大夫还在诗文、绘画等艺术中融入佛教色彩。东晋玄学的理论重心,也转向了佛教义学方面。
般若学“六家七宗”的形成,代表了对佛学的中国式解读,反映了中国本土佛学发展的开始。但由于它是用玄学解佛学,并不完全符合大乘般若学的观点。后来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撰写了《不真空论》等文,准确地阐发了大乘空宗般若思想的要义,是对佛学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批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