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丘魂当前位置:首页 > 精英文丛 > 南洋寻根(连载) > 四、马来史根 > 2、中国丘魂

(连载)《南洋寻根》——大型游记文化随笔录 (293-294节)

作者:刘锋      来源:本站      点击:1760      时间:2017-10-30

2、中国丘魂

(293)

       当今的中国山,处在马来西亚名城马六甲一个幽静的丘林地带,此地远看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大小坟茔散落其间,花草树丛,鸟语花香,似花园,又似公园,山上有蜿蜒曲折的中国传统花墙,沿着山,高低错落有致,游人乘车从外围观赏山上美丽风景,花墙俨如中国蟠龙盘旋。

岁月的风雨,驳蚀了三宝山上的墓碑,但细心一察,碑上的祭文还依稀可辩

       此一时,夕阳,已经西坠,我们望着眼前的山丘,其景象开始模糊下来。大家慢慢地拾级而上,其脚边,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坟茔。坟茔前的石碑,有的字迹很新,那可能是不久前刚刚掩埋的新坟,也有的字迹苍老模糊,铭文已难以辨认。有一个长着一层草皮的土堆,约有六尺长,一尺宽,坟前立着的花岗石已经风蝕,看来已经是很有些年代了,可那碑上面,却竟然还静静地卧着一束刺李和风信子……

频临苍海的马六甲市,沐浴在金色的夕辉里,华人就是在这里一代代延续着

       随着我们的脚步,暮帐愈伸愈黑了,墓地周遭的青草已经灰暗下去,上面一些苍老的树冠,开始筛下了初升月华的白斑,累累坟墓中的阴气,也开始弥漫在我们周围。

马六甲市三宝庙飞檐翘角,中华文化蕴含其中

       据杨导说,这座坟山年代十分久远,其古墓中属皇明碑记的,记载中尚有两座,我于是逐一查看着。突然间,我发现一座黄氏古茔,碑文记有“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妲谢氏墓,皇明壬戌仲冬谷旦,孝男黄子、黄辰同立”字样。

马六甲市三宝庙里里外外充满中华精神

       这座墓,它强烈地冲击着我,使我于坟山的微明中现出了阵阵的惊骇,这种惊骇不仅仅在于,远在南洋的我,因它又一次惊见于中华古老祭轴文化的再现;也不仅仅在于,这如此的微光之中,我居然会发现了三百年前,就业已在南洋开荒了的这位黄氏远祖;更在于,这座坟,竟是抗日战争时期,隐姓埋名的大作家郁达夫,当年来到南洋中国丘时,曾经辨识过,记载过,并纳入了他的散文《马六甲记游》的那座古坟。

马六甲市三宝山宝山亭历经了岁月,那里成了大马华人的寄望

       时间无情,岁月易逝,如今弹指一挥,又是一个花甲子了,当年才气横溢的郁达夫,在给世人留下了那篇名闻南洋的记游后,不久,就在新加坡遭到日寇残酷地杀害,斯时,斯地,故地重览,此坟依旧,然人事已非,只有在惊骇之余,留下谓然慨叹了。

马六甲市三宝庙庙脊上的五脊六兽,仍为中华建筑的精髓,华人瞻望着它,就如同瞻望着祖乡

       听到我谈及郁达夫,杨导指着我们脚下的一座座坟对我说:“这里墓很多,每一座墓,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他接着给我们讲了一个与眼下坟墓相关的故事。

当年郑和下西洋到达马六甲时,南洋洋溢着浓浓海风

       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为了全面支持中国抗战,马来亚以华侨陈嘉庚为首,成立了“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其成员,多数为马来亚地方侨领、商人及个别文化界、教育界工作者。

翻开马六甲市宝山亭建庙史,华人血脉在大马的延伸一览无遗

       从1939年起,该委员会陆续筹组了武汉合唱团、新中国剧团、马来亚本土南岛剧团、前卫剧团等,并于南洋作巡回抗日演出。

马六甲市窄窄的华人街区屋宇红门青瓦以及汉字匾额,几百年的风雨洗磨了往日的华彩

       其中的武汉合唱团震撼性的演出,不仅掀起了踊跃的抗日献金活动,而且它使南洋华侨激情澎湃,热血奔涌,形成了一个南洋侨胞爱国运动的高潮。

马六甲之名传说是由“马六甲树”而来,苏丹因此决定在此建立新王朝

       据后来华侨们撰文回忆,当年武汉合唱团——被南洋侨胞称作“神勇的夏之秋”的指挥,在指挥演员们一起合唱悲壮的“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八百壮士”等爱国歌曲时,台下的听众无不群情激愤,泪飞如雨,在场的听众,有的毅然报名参加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有的当即争先恐后,解下了金耳环、金项链,现场认捐赞助抗日。

三宝山麓有座宝山亭,是一座纪念郑和的庙宇。其建筑典雅凝重,黄瓦红柱,朱红庙门

       还有享有“东江女英豪”的南洋文森女队,于1939年5月5日献演的“告别南洋”悲壮歌曲,歌词中的“再会吧,南洋!你蕉风润,橡风凉,我不能留恋这享乐的天堂,你看尸横在飞鹅岭上,血染红了东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祖国的自由、解放……”文森女队当年那场成功的演出,轰动了整个南洋。

三宝山,意为“中国山”。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马六甲市郊小丘,为纪念三宝太监郑和而得名

       更令人感叹、崇敬的是,那天献演的当场,文森女队的成员们,即全体身着戎装,在她们自己那离绪绵绵,志在裹尸,声声溅血,慷慨激昂的歌曲旋律中,直接从舞台上出发,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地告别南洋,毅然地踏向了奔赴中华抗日前线的战场。

马六甲三宝庙前的红画杉,已达四百年之久,它阅尽了人间苍桑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新四军司令叶挺,闻此壮烈之举,相继向南洋文森女队发出了贺电。

马六甲市这些岁月的旧宅,已不知建于何年?但它可见证近代华人南洋打拼的历史

       至今,当年那犹如易水悲歌似的抗日歌声,虽已随着时空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但它却依旧回荡撞击在南洋华侨们的心头上。然而,那些当年抗日爱国的志士和参加抗日的侨领,在1941年日寇占领马来亚时,不少人都已牺牲在了日寇的屠刀之下。

夜色中的马六甲河流光溢彩,这里曾是明代郑和船队造访的地方

       据统计,在日寇统治马来亚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马来亚华人因援华抗日而罹难者,多达四十万人之众,他们中的许多,就永久地长眠在了这座神圣的中国丘上。

 

(294)

       天,完全黑了下来,望着眼前已经模糊一片的坟山,我下意识地环视了一下那隐约可见的,每座坟前无一例外座南面北的灰白色石碑:——面北!

       面北?

马六甲市旅游花车如此绚烂,仿佛当年中国公主下嫁的行车

       我深思着,瞬间,我猛然大彻大悟,简直有点石破天惊,我的意识,竟与中国丘上游荡的灵魂发生了正面对撞,在历史意念的运动中,分属故国和南洋两地的华夏文化发生了对接。

马六甲河两岸民宿古旧,数百年的历史依然在淌流

       请跟我来读懂那“中国丘”上飘泊的灵魂吧!他们虽然长眠在南洋的地下,但这些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无论他们是在明朝,还是在清朝;抑或是在民国,或者是在当代,也无论他们是在异国打拼,参加抗战;还是默默劳作,老死他乡,这群漂泊无根的中国人,他们都向往着魂灵和精神的归宿——那就是北方、北方,永远的北方,因为那里是他们共同的祖乡!

马六甲古城鸡饭粒一片中国红,那里留存浓烈的华风

       望着眼前这个远在南洋撼人心魄的场景,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是的,人孰能无死,他的功业可以磨灭,名字可以消逝,肉体可以腐烂,墓碑可以颓圮,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与祖国的历史相承,血脉相连。有了这份思念,这种向往,这种永不改变的炎黄子孙对故国故土的感激之情,也就足够了,虽然他们长眠的中国丘远在异国他乡,但他们永远是中国的魂。

马六甲古城曾被葡萄牙占领,那海船的层楼,也成了历史的见证

       我虔诚地伫立在夜幕下寂寂的中国丘上,面对着这些远在南洋的同胞之魂——静默、静默、静默……静默中,久久地,久久地,久久地追索着那华夏民族根脉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