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丘魂当前位置:首页 > 精英文丛 > 南洋寻根(连载) > 四、马来史根 > 2、中国丘魂

(连载)《南洋寻根》——大型游记文化随笔录 (289-290节)

作者:刘锋      来源:本站      点击:1803      时间:2017-10-16

2、中国丘魂

(289)

       在海外,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没有见过如同位于南洋大马国马六甲市,古老而悠久的“中国丘”那样庞大的坟山,那里埋葬着近六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它是那些在异国他乡浮萍般漂泊的中国游子,其肉体和灵魂的栖息之地。

       在那里,一个令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探访者触目心伤,肠断肝摧的场面是:那密密麻麻数以万计的坟墓,无论是颓圮古老的,还是刚刚下土的;也无论是豪华气派的,还是简陋寒酸的,它们竟类似一个混成的军团,漫山遍野地积聚而来,一律面向着北方,面向着遥远的祖国和故乡,在那里齐齐遥拜……

历史悠久的马六甲古城,缀满历史的烟尘

       “中国丘”,是我们访问马来西亚的第二个站点,吃过午饭,我们在杨导的带领下,离开了曾经满布硝烟的新山市,登上了豪华的旅游大巴,顶着一轮高照的艳阳,向马六甲市进发。听杨导介绍说,马六甲市距新山大约还有四、五小时的车程,时间还早,于是,我就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把目光投向窗外,打算好好地欣赏一下车窗外的景色。

历史古城马六甲充满了苍桑风雨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窗宽敞而明亮,沿途的景色,几乎全可以收入眼底。此时的窗外,平坦宽阔的公路,墨黑墨黑的,洁净得如同刚刚洗过,路中央的隔离带,各式各样的鲜花,正在盛开,它们争先恐后地在那里夺奇斗艳,公路基脚的边上,全是碧绿碧绿的青草,那个质感,就如同青翠的绒毯,我用目光仔细搜索着,竟难以发现哪怕是一小块裸露着的土地。公路的两旁,不时地闪过成片成片葱茏的油棕树、橡胶树、棕榈树,它们长得十分繁茂。

       面对着窗外的景色,杨导不无骄傲地对我们说:“你们看,这,就是大马最好的一条高速公路,它可是我们华人投资建造的啊!早年咱们华人下南洋,割橡胶,榨油棕,什么苦活、累活不干?咱们就是凭着华夏民族这种特有的勤劳品德,一步一步地建设起了自己的家园的。如今,这些窗外的植物园,它们几乎都是华人的。”

马六甲古城里,流淌话不尽的人间故事

       听着杨导的介绍,我放眼望着车窗外那无边无际的绿色平畴,仿佛看到了无数华人打拼的身影和渗透入沃土之中的血汗。

       我们的车再往前行,就几乎像在橡胶园和椰子林里兜圈子了。远一点的地方,点缀着不同的柳树和油棕树,间或着有一两座轻巧的独木小桥。在小山坳的蕉林下,时而还走出几个好像原始马来人的身影,这些景象点明,我们的车,是在南洋大马的山野里驶行。

如此缀历史痕迹的马六甲舌城,你不得不喜爱

       迎面而来的,是时不时闯入我们眼帘,那一栋栋马来人居住的精巧玲珑小屋,望着这些难得一见造型怪异的浮脚房舍,我们一行感到颇有几分稀奇。

       杨导见状,一边指着远处一栋房顶坡度颇陡的小木屋,一边介绍说:“那就是马来人的窝,它是用棕榈叶搭成的,其特点是屋檐一端触地,另一端用两、三根木棍支撑着。有时,他们还把窝搭在树上呢!”

马六甲古城墙,历尽数百年战争烽烟

       “这些小木屋呀,在大马到处都是,尤其是大马沙巴的神山处,就更有特色了,这神山,它叫基纳巴卢山,是南洋的第五高峰,我们中国人称它为‘中国寡妇山’。各位,它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因为相传很古的时候,有两位在东外海打渔的中国兄弟,一天不慎遇到了一场暴虐的台风,把兄弟俩吹送到了此处,羁囚于此的他俩,不得已在当地娶妻生子。久而久之,后来,无奈兄弟俩思乡心切,经商量,就决定由哥哥先行回家探亲,待摸清线路后,再由哥哥回来,带上他一家和弟弟的家庭,同时返乡。”

马六甲古城就是一部大马历史的教科书

      杨导由小木屋,讲到了沙巴神山,又由神山,讲到了南洋的中国传说,再由传说,引出了大马不少华人的悲情故事,他接着道:“这南洋去中华路途遙遙,还有那么宽大的海洋相隔,那哥哥此一去后,便渺无音信,而留在此处的大嫂,她每天每天,就站在这髙达4095米的髙山之巅,看呀看,翘首盼望啊,她思夫心切,青灯长夜,以泪洗面呀,直至白发苍苍,老死在山乡了。”

       杨导顿了一下,又道:“寡妇死后,这一凄切的爱情故事,自此四处流传,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贞不渝的鳏寡,便把此山,称作了‘中国寡妇山’,把此处小木屋,称作‘中国寡妇屋’了。如今,此山虽然气势磅礴,山髙巍然,瀑布奔泄,林雨飞洒,温泉袅袅,百鸟翩飞,蝙蝠翔集,蝴蝶翩翩,成了世界自然遗产了,但是,只要一提及中国寡妇,此地的人们,包括远道的游客,还是黯然神伤。”

马六甲古城镶缀的,尽是历史文化故事

       闻此言,我们都受到了故事神情的感染,大家默默着,随车而行。一会儿,我们同车从事建筑工程的王世久工程师抬起头,面对杨导问道:“老杨啦,没有想到,咱们华人在南洋的故事,这么多,这么感人,另外,我还想问一句,你刚才说,此地人还有的仍住在树上,那不是原始人么?”

       杨导听后笑了笑说:“原始人?那有什么稀奇,马来西亚的原始部落多着呢!如今马来西亚的米南卡保人、赛诺伊人、达雅克人,他们确实还保留了一些原始风俗。说起来,你们可能不大相信呢,在我们大马的沙捞越州,就有一个海达雅克族,他们至今实行的仍是酋长制。在他们那儿,族人们现在还合住在一个长屋内,长屋里设有专事该族宗教仪式的巫师呢。”

马六甲古城门,历史在这里凝结

       杨导说到此处,略为停顿了一下,望了望大家,眨着诡谲的眼神,加重了语气,又道:“他们那长屋里的横梁上,才叫吓人呐,还悬挂着许多‘人’的颅骨呢!这才真正是少见的原始风俗啊。据说,该族每个年满十八岁的男少年,成年时都必须猎取一个敌人的头颅挂在门外,那才算得上是个勇敢的青年。如今,此种风俗虽已绝迹,长屋也正在解体之中,但那些悬挂着的颅骨仍在。其阴飒飒的颅骨,它活生生地见证了华人先民来马打拼时,大马曾经野蛮的过去。”

 

(290)

       我们的车还在行进着,快到傍晚了,夕阳已经收敛了耀眼的光芒,正在缓缓下山,天空中早先燃烧着的云霞,亦在慢慢地隐退。在我们的前方,一个小小的都市渐渐地显出了轮廓,我看见,在都市的中心,凸显着一座小丘,它就影现在灰红色的云霭之中,落日的余辉,此时尚在山头作最后的流连,那——马六甲市,就是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

马六甲古城,令人沉思默想的地方

       沿着我们所在的公路近旁,静静奔淌着的,是古老的马六甲河。这时的河水,在缓缓沉沦的落日光照下,裹夹着无数灰白色的光斑,在马六甲市同它的支流交汇成一个“人”字形分岔后,逐渐形成了汗漫横溢之状,其形其态,像极了一条中国龙的图腾,它的头,在马六甲海的入海口吞吐日月,它的身,则环绕着一座叫做“中国丘”的小山,雄浑地蠕动着,蜿蜒腾挪纵往浩瀚沧茫的马六甲海。

马六甲古城,到处流淌中国风

       马六甲河,是条阅尽沧桑的河流,在车上,透过车窗,我凝神地望着、望着、再望着,目光逐渐渗透进了那条不停流淌着的马六甲河河水,更深、更深、更幽深……慢慢地,一个六百多年前的古老王国,渐渐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1400年,一位名叫拜里迷苏拉的苏门答腊王子,因被西来的爪哇侵略者追捕,不得已而率众越海逃难,到达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当时,又惊又累的他,得以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喘息。当他在问及当地的土人,其息荫之树何名时,得到土人的答曰:“马六甲”。从此以后,“马六甲”,就代之于他所要建立王国所在地的地名了。事隔两年,拜里迷苏拉在马六甲成立了信奉伊斯兰教的满刺加王国,那时的港埠,就是沿着眼下的马六甲河延伸了6.5公里后,而统辖了马六甲附近的海域的。

马六甲葡萄牙古城门依旧,可是再也见不到当年殖民的官佐了

       我们的车停了,就停在当年拜里迷苏拉王子息荫的树下。没有想到,那棵当年为王子提供庇荫之所的大树,它不仅活着,而且已成为了一棵参天的古木了。眼前的这棵树,如今树干苍老虬劲,枝叶繁茂如盖,其浓荫之下,凉风幽幽,似乎弥漫着不尽悠悠而去的古老岁月。

       这时,杨导指着这棵古树旁的小山丘,神情十分凝重地说道:“眼前这座山,就是今天我们要造访的中国丘,中国丘,实际上是一座庞大的坟山,面积约有42公顷,高约有300米,别看它只是一座小丘,它却是马六甲地区最高的一座山,这座山就位于该市中心的东南部,它是南洋华人心中的圣地,也是大马六百万华人的最后归宿,从六百多年前华裔祖先最早来到大马落脚,到如今,已有15440名华裔先贤长眠在了这座小山丘上。”我们一边聆听着杨导的娓娓介绍,一边轻轻地挪步上山。

古老的马六甲市,中国传统建筑比比皆是

       “该山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三宝山’”,杨导继续介绍着:“它来源于中国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那是十五世纪初叶,整个马来半岛都在暹罗(即今泰国)的势力范围之下,当时位于马六甲的满刺加王朝,因此饱受暹罗的欺压。”

       说到此处,杨导停了下来,眼望着大家好一会,才又道:“说南洋华人心向祖国,那是的的确确的啊!因为没有祖国,我们永远是无根的浮萍,随风飘泊了,听祖辈说,那时大马的华人,多么盼望祖国能来此地光顾一下啊!”

马六甲市三宝山成千上万的华人墓碑统一向北,遙望着祖国的方向

       杨导说到情动,停一下,续道:“这不,祖国来了呀!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决定派遣内官尹庆到访此地,苏丹拜里迷苏拉为了籍中国的声威牵制暹罗,便于1405年率领500名随从,搭乘尹庆回朝的船只,到南京觐见明成祖。”

       说到此时,杨导兴奋得眼光直闪,继续道“那时,华人荣耀呀,明成祖亲自接见了拜里米苏拉,还赐赠诰印、彩巾、龙衣、黄伞等厚礼,并且封他为‘满刺加王’,允诺给予保护。”

马六甲市三宝山上的华人墓,静静卧在青草丛中,统一着传统中华墓式

      “此事还没完呢,”杨导说道:“到了明朝永乐七年(1409),郑和下西洋首次造访此地后,才真正为马来王朝的立国定下了关键性的基础。郑和在海上活动的期间,其船队经常在此地的马六甲海峡巡弋,这对当时的满刺加王朝起到了最大的安全保障作用呀,正因为如此,马六甲王朝才得以脱离暹罗的藩属,有机会发展成为强大的王国。”

马六甲市三宝山上的华人墓,统一面朝祖国的方向,齐齐遙拜

       郑和之于马六甲,之于中国丘血肉相连,据杨导介绍说,“当时的满刺加王朝为了彻底摆脱暹罗的威胁,拜里迷苏拉曾向明成祖要求颁赐碑文,明成祖听后欣然提笔,写下了‘龙心大悦’四个大字及一篇碑文,并由郑和于1409年护送到马六甲,竖立在中国丘上,从而成为了后来的马六甲王朝‘镇国山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