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区又称四川文化区,位处我国西南,地跨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与陕西、甘肃、青海、西藏、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省区接壤。是一个气候温和多雨的地区,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自古以来便有“天府之国”之誉称。但四川“其地四塞,山川重阻”,以致大诗人李白在所作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概叹。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性和其文化特征上的开放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自然也对巴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种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具有特别稳定和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当地文化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也有非常不利的地方,由于它地居内陆盆地之中,使该地区的文化很难与周围文化交流,容易形成一种“盆地型文化”,容纳虽多,外射却少;保守意识容易生根,开放意识难以生长;创业精神强烈,外拓意识薄弱;文而不华,柔而不弱;具体而微,绌于宏观;善于筹措现实,不善规划未来;因历史传统的羁绊而生渴求新奇感与怀疑拒斥心;深沉有余而自省不足”。这种现象和困难,是需要四川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开放的姿态进行艰苦的努力奋斗,加以克服和扬弃。
从巴蜀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巴蜀文化始终是长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在长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根据考古资料,四川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月亮湾—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说明巴蜀文化是一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独立发展的区域文化。而从广汉三星堆—一成都十二桥早期蜀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来看,殷商时期的巴蜀文化已与中原地区不相上下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度,青铜冶炼、蚕丝纺织、造船及漆器等手工业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期,四川地区的经济已经非常发达,成为统一全国的重要基地。而秦迁民巴蜀及西汉统治者蜀地政治、文化措施的加强,对巴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西汉文翁守蜀立学,更使“蜀学比于齐鲁”。在词赋、黄老、律历、灾祥等巴蜀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象落下闳、司马相如、扬雄这样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到隋唐五代时期,巴蜀文化的发展再次形成高潮。在绘画、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科技等方面都产生了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或流派。两宋时期,巴蜀文化继续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与当时号称文化极盛的江南地区不分上下,互为伯仲。但自宋以后,巴蜀文化便迅速衰落,至近代几乎湮没无闻,令人深思。为此,早在元代,袁桷便感叹道“蜀由秦帝入中原,至于宋凡一千五百余年,文物大盛,绝不知有兵革,一旦扫削殆尽,迄今百余年,遗墟败棘,郡县降废几半,可哀也已!可哀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