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科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视频 > 文化百科

德格印经院

作者: 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      来源:本站      点击:1520      时间:2016-10-12

       萨迦派在长江流域最重要的一个建筑,是一座印刷出版机构,这就是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德格印经院。

       据记载,德格印经院是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创建于自己的家庙贡钦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工程持续了九年,直到丹巴泽仁土司61岁去世时都还没建完。不过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等人继承了父亲的遗愿,继续建设印经院,前前后后共经16年才完成,其建筑包括有藏版库、储纸库、晒书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然后历代土司,都致力派遣饱学之士,走遍全藏收集书籍和抄本,带回印经院经过校勘整理,再刻版印刷。

       在弘学法师的《藏传佛教》一书中,提到印经院的创立相传还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260多年前,这一带的大土司却吉·登巴泽仁信奉佛教,他官寨门前有块草坪,当中有个小山包,每当傍晚,似乎能听到山包后有小孩的诵经声,于是他萌发了印经刻书弘扬佛法的想法。过了几天,一个叫拉翁的人刻了一部经书来送给土司。当拉翁赶着耗牛驮着22块经版走到这个小山包前时,耗牛突然受惊,把经版撒了一地。土司认为这是佛的启示,便决定把撒满经版的草坪上的山包铲平,建立印经院,并令拉翁负责经版的刻印。”

       德格印经院是萨迦派寺院的印刷机构,但这个印经院却体现出十分博大的胸怀。经院所印刷的书籍,当然主要是佛经,特别是萨迦派的经典,但也有宁玛派的、噶当派的、觉囊派的著作,甚至还有苯教的著作。此外,印经院还印刷了哲学、历史传记、地理方志、医药、历算、语文、诗词等很多宗教之外的书籍,只是佛经是用朱砂所制成的红色朱墨印,其他的典籍用黑色墨印。所以,德格印经院相当全面的保存了藏族文化。经院最多时共积有30余万块经版,直到今天还有21万余块经书刻版和少量佛教画版。据统计这占现存所有藏民族文献的70%。正如德格印经院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组专家任新建所说,“德格印经院不仅仅是印刷厂,它还是藏文文献档案馆、康藏文化博物馆、雕版印刷技术的活化石、学术文艺交流中心……在全世界它也是惟一的。”

       德格印经院有非常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弘学《藏传佛教》中描述了这个复杂的工艺过程:

       “秋天,伐来刚落叶的红桦木。顺木纹锯成板块,并马上用劈下来的红桦木枝屑烧起微火,把板块熏干,然后放在羊粪中沤一个冬天,再取出用水煮烘干,刨平后才雕版。经版都是两面雕刻,木板旁边有一手柄。版上无论文字、标点、图画都刀痕清晰,细密坚硬。为了保证刻深刻好,不出错误,规定每人每天只刻一寸版面,刻好后经认真校对,挖补改错。校改后的经版放在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晒干,再用一种名叫‘苏巴’的草根熬水,将其洗净晾干,一块经版要经过如此多的工序才算完成。印刷工序也很讲究,重要的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刷,一般的经书也必须用白桦树皮烧制炼成的烟墨印。纸张也是特制的,是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这种材料纤维好,有毒性,造出来的纸韧性强,因为有毒性,不怕虫蛀鼠啮,久藏不坏。”

       印刷过程有如此复杂的程序处理,所以印经院的一些古经板仍然保存良好,仍在使用。刻版的质量也很高,文字的缮写和校对都是博学之士来完成,笔划也雕深刻细,字迹清晰。而之所以刻版刻得深,据说是因为德格土司采用了特殊的验收方式:他将金粉撒在刻版上抚平,字缝间的金粉就是工匠的工钱。工匠因而会尽量将字迹刻深。包括《丹珠尔》和《甘珠尔》两大部分的德格版藏传佛教大藏经,就是印经院的代表产品。德格第十二代土司主持镌刻大藏经时,收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版本,聘请著名学者整理和审阅校订然后刻版,甘珠尔刻了5年,丹珠尔刻了7年,共刻经版近十万块。

       在文革时期,印经院受到群众的较好保护,没有很大损失。1980年,印经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印经院恢复经书刻版印刷。目前,德格印经院的印行的书籍行销全世界。在德格县,印经院正好处于县城中心,每天还有很多虔诚的信众围绕印经院转经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