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摘登当前位置:首页 > 学人智库 > 要闻摘登

长江人文山水国画长卷吴越文化区段-景观布局和创作要求

作者: 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      来源:本站      点击:1140      时间:2016-01-23

       吴越文化区是长江七大文化区之一,其核心文化特色无论是自然山川,还是人群聚落,均集中反映在精巧细致上。它的景观布局包括了区内近万年演变的名山名岭、名河名湖、名胜名迹、名村名镇、民风民俗等五大块。
  这一文化区域位于长江、淮河的下游,它东临一望无际的黄海、东海之滨,南靠闽地洞宫山和浙地雁荡山脉,西接皖地北平原和赣地怀玉山,北连鲁地广袤无艮的平原,大致包括了当今的江苏、浙江以及江西东北上饶地区、安徽皖南地区、福建部分地区。


一、画卷历史文化总述
  新石器时代早期,吴越文化区内相继产生了河姆渡、马家浜和南京北阴阳营三支自成系统的原始文化,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充分表明,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良渚文化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进入夏商时代,作为良渚文化后继者的马桥文化,最终与湖熟文化融为一统,使整个吴越文化区的文化面貌趋于一致。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吴、越两国的强大,相继称霸于中原,并以此著称于世。其青铜冶炼、造船、航海、纺织、稻作、渔业等物质文化,都在当时居于先进行列。
  由于此地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分明的四季,温暖的氛围,充足的光照,丰沛的雨量,造就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正是在这样一方土地上,共生着53个民族,他们主要是汉族、畲族、苗族、回族、壮族、满族、侗族、土家族等。
  这里山地丘陵起伏,平原盆地毗邻,耕地片片相连,河流湖泊交织,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长江下游温湿多水,河网纵横,星罗棋布,使人性柔;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兼之养蚕剿丝,生产方式精致细密,使人心细;六朝至隋朝的晋室南渡,氏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为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长江下游自古多艺术,使人气质文雅。柔、细、雅,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七千年吴越文化的个性特征。
  吴越之地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性格魅力:他们温文尔雅、机智敏捷、富于思考,昌盛人文、精明强干。这里人才济济,名人学士众多,三皇五帝涉足,古都连及六朝,伟人领銜潮流。
  为了表达本长卷的厚重历史人文,使这一地区幽深历史,通过创作艺术透射出来,其画拟采用中国传统水墨丹青画法,工笔兼写意形式,用粗细相间的笔法,飘逸放达的线条,让心灵随着笔意行走,通过意象的展露,将文化区和相邻近的亚文化区的山川水流、名胜遗址、古村老寨、绚烂民俗,儲之于心,形之于手,凝之于墨,达之于意,让长江流域的自然山水和千秋人文的胸襟意象,放达于如同长河史诗般的恢宏长卷。

 

二、画卷艺术基本要求

(一)艺术风格要求

  本长卷以中国画特有的长卷形式,通过传统超历史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万古绵延奔腾浩荡的长江吴越自然风貌和历史人文再现出来,从山川水流,到名胜古村,从小桥流水,到绚丽民风,通过绘画的构图,去寻找到一种历史时空的完美结合,运用画笔的色调,渲染出吴越文化的动人神韵,以期带领阅者,一同回到那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鳞次栉比的四合老院、鹅卵石或青石板铺就的里巷小路,以及雕着狮子的石板拱桥,慢悠悠的搖橹古舫,竞相吐绿的垂杨柳枝……以期让人在研究与赏鉴中,去品味幽深逶迤的吴越文化区山水,苍迈悠久的古迹名胜,充满烟雨的老镇古村,绚烂多彩的民风民俗和代代传承的区地文化。
  此画卷的艺术重大突破在于其空间跨越的超长,内含文化的幽深,景观时空的准确,人文表达的真切。具体而言,其山川特色韵致,水流化变奇幻,名胜古迹悠久,古村老宅苍迈,人文风俗绚烂,它为当代所绝无仅有,其无论是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其内容都十分博大,文化都十分纵深,视野都十分放达,成果都十分聚合,它是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其艺术手法融贯中西,在多样性中统一,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广泛的写实性上奠基,在艺术的抽象性上蕴味。其整幅绘画将既有精细微妙的刻画,又有任意挥洒的畅达;既有深沉厚实的阳刚之气,又有虚无飘渺的阴柔神韵。
(二)创作参照要求
  本文化区画卷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作赏试,它的16大文化区段中的每一个画面的基本构思,都由院文化专家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将此作为文化理论的对应参照,然后由执笔画家再根据卫星云图和采风体验进行创作和取舍,它的创作要求包括:
  1、构思参照上统一,文化精神上创新:本画卷在构思参照上,要严格按照院专家组对长卷各文化区段总体设计内容来进行统一创作布局,其重点表现内容必须准确真实,不能过于虚幻和张冠李戴,在文化精神上,则可以根据其文化特色,去放达思维,任笔驰骋,争取亮点夺目,令人赏鉴留涟,过目不忘。
  2、涵盖地域上统一,空间构图上创新:本文化区的16大文化区段,必须从上游到下游,从南到北,严格按照卫星云图布局展开,其绘画布局上前后地理关系一定要清淅,不能搞错。但是,在文化的空间构图上,又要不局泥于地理,可以按国画神游八级,咫尺千里的思路,进行美学上的创新。
  3、长江主流上统一,景观渲染上创新:本画卷虽长,但在构图上,不管是那一个部分的文化区段,其长江主流的走向和重要支流都要十分清淅,以便人们赏鉴时能一目了然,知悉长江流域的地理走向。但是,在景观地理的拉伸和空间构图的跨越上,画家则可以让笔随心意,聚之于特色,尽行染润,使之新意透之于画外。
  4、地理景观上统一,文化构画上创新:本画卷在开始创作时,院专家组根据各文化区段要表现的山水、名胜、村寨、民俗的地理位置,列出了地图上的位置座标和参考景观实地摄影,然后,再由画家进行准确定位和创作,这些已进行地理定位的景观空间大顺序,都不能搞错。但是,其在具体景点构画上,又可以根据审美原则,远近缩放,自由进行变化和创新。
  5、主题物态上统一,表现手法上创新:此画卷的每一部分要表现的主题,无论是地理,还是人文;也无论是景点,还是民俗,其物质性的状态要符合于原景观的鲜明特点,使人一眼即可认出其表现的地理或者景观的风貌。但是,在渲染和表现手法上,又可以不局一格,进行创新思维。
  6、风格整体上统一,局部表现上创新:按要求,此长卷吴越文化区的文化特色为精巧细致,艺术特色为国画的虚实结合,区内共要绘画出风彩各异的16个文化区段构图,这些构图在整个长幅绘画上,一定要在风格上(包括绘画、用色、大结构布局和特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在大风格上还要保持与其它大文化区的基本统一。但是,因为这16个文化区段又各具特色,所以,其表现各区的文化构成特质时,要发扬创新思维,使其特征鲜明,文化浓烈。
  7、绘画接口上统一,题辞风格上创新:本画卷每5米形成一个自然画幅接口,其上幅接口和下幅接口留景观题辞区,辞题风格上可以创新,但上下画幅接口的图面要做到统一衔接,不能形成断层。
  8、画面总调上统一,局部染润上创新:此画卷以水墨为主,设色上为辅,采用工笔兼写意混合形式,其总体画面调子大体上为一种风格,以虚带实,以实出景,文化纵深,笔墨传神,但在局部染润上,可以开创新风,表达意境,使一统中寓新和出彩。
  总之要在画卷上突出长江,浓墨重彩表现出吴越文化区大美山川,幽深文化,并通过民风民俗,勾勒出区内的历史和传承,化人化世,让文化艺术对流域诸多区间进行渗透和濡润,使文化艺术对子民的塑造和影响昭然于画上,用以增强长卷赏鉴的深度。
三、画卷绘画主题大纲
  本画卷总长90米,重点表现历史上的吴越文化区的幽深地理和历史,它归纳起来包括16个方面:
  即1、金陵烟云  2、城市山林  3、太湖碧波  4、吴中胜境  5、水乡明珠  6、南船北马  7、楚汉风韵  8、海港山城  9、小桥流水  10、西湖绝佳  11、港通天下  12、酒乡灵秀  13、东海之滨  14、古婺风情  15、衢江之畔  16、云海梯田。
四、画卷区内景观构想
  本画卷以中国画特有的长卷形式,将吴越文化区独到的自然地理和文化风貌浓缩于90米的绘画长卷之中,它通过传统超历史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吴越境内的壮美山水和幽深人文再现出来,让人在研究与赏鉴中,去品味雄伟壮丽的文区山岭(73个),秀美清丽的河湖(54个),历史悠久的古迹名胜(76个),古老幽远的老镇古村(57个),绚烂多彩的民风民俗(45个)(具体上画卷数由画家确定)。
  它通过吴越文化区地理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展示出当地奇绝的地文和绚烂的人文,让人在幻象的山川流和闪光的历史流里,去深深咀嚼吴越文化区灿烂悠久的过去和文明闪光的未来。